到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12月10日,这个日子本来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但每一场旅行都会有意外的收获,这一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天,诺贝尔奖将在他的家乡斯德哥尔摩颁奖。刚到的那天上午,我们几个还沉浸在峡湾的雄伟景色里不能回神,而瑞都又是以一场风雪迎接了我们,我们无奈地漫步在北欧的大街小巷,等待着各种博物馆开门。然而当天恰逢周一,瑞典王宫闭关,市政厅因为筹办诺贝尔颁奖仪式也暂时停止对外参观,多少有些沮丧。在老城区里绕来绕去,走进了一个有关诺贝尔奖历史沿革的博物馆,这一进不要紧,本年度五个最主要的诺贝尔奖项极其获奖者赫然出现在眼前,而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籍作家莫言哦!
看到莫言的名字,倏地让我在这个冰雪世界里感受到一瞬间的温暖,像轻轻触电了一般。以前总以为诺贝尔奖有无数个名目和奖项,也并没有过多关注过,而这次,也许是由于莫言力压村上春树获得了文学奖,让我感到荣耀,也许是身在欧洲留学,内心加深了对祖国的眷恋,也许是此时此刻,我正站在瑞典首都,离诺贝尔奖的颁奖只有10个小时,都让我的内心充分展开一种情结,说不清道不明,就像有一壶水在心里慢慢烧开,咕嘟咕嘟不停冒着小泡,说不出的欢快。诺贝尔仅有的5个主要奖项:分别是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而今年的五位获奖者极其贡献都在这个展厅里一一详述。莫言,作为中国本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确,他的作品充满着“怀乡”和“怨乡”的复杂情感,这让很多国内媒体在报道莫言获奖的新闻时多少遇到评论的尴尬,不知道是对他的作品进行吹捧还是带有些许批判。
平心而论,其实作品就是作品,一切真实的东西才具有力量,也最能打动人心,若要总是生生把文学和政治扯到一起,那也许是文人们最大的悲哀。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恰恰是文人们最应该追求也最难以追求到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必须要考虑说话的后果,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尤其在中国这个人口极为庞大的国度,更要有一种策略性的舆论管理。这都可以理解。只是我们可以允许像莫言这样的作家存在,允许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发出,其实这些年国内一直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比如我可以读到南方周末这样的报刊,有柴静的《看见》出版等等,问题的暴露是问题能得以解决的前提,所以不要害怕暴露时的疼痛,伤口不能总是用纱布捂着,只有忍受过消毒的疼,结痂的痒,才能慢慢好起来。但是,我相信我们一直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有条不紊,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