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people这么speak
每说一句话都要add一些English词汇
给听者带了极大的生理不适
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留学生
这么喜欢在中文里面夹杂英文呢?
李开复曾经给出了经典的回答
的确,不少留学生因为说话中英文夹杂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比如会以为留学生喜欢炫耀,展现自己的留学背景和英语水平,造成了很多人对留学生产生了“装”的偏见。但实际上,大部分的留学生使用中英文夹杂的情况并不如此。
并不是所有中英文夹杂都让人讨厌
“我收到了xx公司的offer”
“我明天有个due要赶“
“这个项目就要到deadline了,大家抓紧时间“
“你的presentation准备的怎么样了”
上面这些话大概率不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反而会觉得是很正常的表达。但是如果说你听到的是“我要去上lecture,因为这个要算attendance”或者“today,我要go to公司,把my电脑拿回home”。你就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是不会正常说话 。
前者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习惯,并没有把“due、pre、ddl”等英文单词当作英文来对待,反而是把它作为一种类似于中文表达的形式来使用,就像刚刚引入的外来词一样。而且这些词汇也很难找到比较准确的中文词汇来替换,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固定的搭配。
但是后者这种非正常使用“低级词汇”以及“动词名词同时换成英文”的情况就很是很明显地想炫耀自己的“塑料英语”,会让人非常反感,败坏留学生的名声。
实际上,上述的固定搭配也可以强硬地都翻译成中文来表达,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留学生依然这样表达,或者夹带着其他的英文词汇呢?很多留学生表示:“我真的不是故意这样的” 。经过5年心理学的学习,学姐非常清楚留学生们的苦衷,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学现象。那接下来,学姐就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深度剖一下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
并不是所有中英文夹杂都是刻意为之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多语言使用者是占绝大多数的,尤其是双语者(bilingual),也就是同时使用两门语言的人,真正只使用单一语言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双语夹杂的情况是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情况,比如英国人在表达你好时也有可能会使用意大利语的“Ciao”。这并不是他们在“装”,而是这种拥有双语能力的人经常会面对的——如何处理两种语言系统的表征和应用。
首先,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的是这两种语言系统并不是独立的两个系统,一个语言系统激活的同时另一个语言系统一定也是激活的,而不是处于关闭的状态。所以在说话的同时,两种语言是会互相干扰的。
根据Grosjean提出的双语模式理论(Bilingual-mode theory),双语者可以在两种语言模式中游走,比如留学生可以全部使用中文,也可以全部使用英文,也可以使用中文+英文,也就是中英文夹杂的情况。如何决定两种语言的比例一般是根据外部的语言环境、谈话对象和谈话内容来决定的,这就是社会语言学下的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英文夹杂的情况多数出现在两个留学生的谈话中。是不是觉得误解他们了呢 ?
此外,除了语法转换外,语码混用(code mixing)也可以解释这种中英文夹杂交流的现象。一般学者们认为语码转换多出现于句子与句子间 (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而语码混用多出现在句子内部词汇的转换间(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
陈奕迅《lonely Christmas》的歌词“Merry Merry Christmas. Lonely lonely Christmas. 想祝福不知该给谁 爱被我们打了死结。”就是典型的句子间的转换 。而句子内部的转换就如上述例子一样,中文词汇+英文词汇出现在一个句子中。
语码转换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同的社会心理动机,如安全动机,尊重动机,也会出现这种类似于“装”的炫耀动机,所以对待这种中英文夹杂的情况不能以偏概全,还是要根据交流的环境和内容去理性判断 。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多语言使用者会越来越多,这种多种语言夹杂的情况也会逐渐增多。其实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交流,不管你是使用英语,中文还是其他语言,最终的目的都是完成有效的沟通,彼此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但是如果下次再遇到那种让你讨厌的中英文夹杂或者有朋友向你抱怨这种情况,大家一定不要生气,直接用心理学知识破解他这样做的动机,不仅做到了心平气和,还展现了我们的学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