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是能够影响人、改变人的,让我们拥有济世的情怀和历史的担当,成为思想自由、视野高远、人格独立和身心健康的人。
——周成刚
秉承着上述愿望,周成刚老师的团队历时7年的时间,前后走过20个国家,40万里行程,200所世界名校,500多次访谈,只愿为每位同学带来不一样的成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周周说名校的第三十五期,一起来了解澳新教育的特色及创新。
因为历史上的渊源,澳新教育基本上承袭了英国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在其基础上又融入区域特色并不断发展和创新。相比英国私立中小学的精英主义教育特色,澳新教育更加平民化。
周成刚/摄
得益于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的社会环境以及发达的经济条件,这里的教育抹上了自然主义的色彩——教育自由度很高,学生选择面很广,学习压力相对较轻,鼓励学生自动自发地学习,让孩子自我驱动成长。
一、课程多元化
澳新中小学课程门类齐全、种类丰富,为学生们充分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除了语言类和科学类等学科之外,戏剧、音乐、舞蹈、艺术设计等课程一个也不能少。中学阶段低年级的大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到了高年级则除了语言和数学,其他课程可以自由选择了。
圣三一文法学校课程设置很广,还会针对男生的成长特点专门设置艺术、体育和户外教育等特色课程,充分激发、拓展学生的兴趣和优势。
巴拉克拉法小学除了传统的培养学生计算、读写能力等相关课程,还为学生制订了创造性阅读和写作计划,旨在为孩子们未来学业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斯黛拉玛瑞女子中学走廊上,能看到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缝纫机和做木工的重型工具。
事实上,因为澳新教育整体偏实用化的倾向,很多中小学在课程设计中比较注重STEM课程(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比重。即便是女子中学,很多学生也对理工科有浓厚的兴趣,会选择土木工程、电子工程和生物科学工程等工科类课程作为大学专业。
周成刚/摄
二、学习自主化
在澳新的中小学读书,没有外在强加的学业压力,也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是自由并不等于散漫,在澳新中小学的课堂里,可以感受到他们浑身上下洋溢着的自信、淡定和平和。或许,更好的教育是对孩子的放手、尊重和信任。
在一所学校的艺术和设计教室里,孩子们都在专心致志地作画,用调色颜料设法临摹出大师的画作。画作从内容到形式都不一样,有的是油画,有的是素描,有的是制作小物件。她们的作品有的臻于成熟,有的还很稚嫩,共同之处是都比较注重创意思想。
整体来讲,澳新学生学画画临摹的少,创作的多,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教室角落,有位同学正在制作类似羽毛的物件。各色羽毛插在一个头状的模具上,五彩缤纷,非常漂亮。据老师介绍,这个作品的原材料都是废弃物品如可口可乐的包装纸等,希望用这种方式唤起大家的环保意识。
其实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就已经有了关于未来的规划。我们采访的杨同学说:“我个人对于语言学习很感兴趣,除了英语和汉语之外,我还学习了日语,业余时间还要自学韩语。对于物理、化学等学科,我不感兴趣,就没有选它们。”谈到未来大学的专业方向,她的目标是语言专业或国际关系方向。除了学习之外,杨同学还是学校活跃的文艺骨干,中英文歌曲唱得都很好。同时,她也参加了学生社团为同学服务,也锻炼锻炼自己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周成刚/摄
三、环境开放化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然环境非常好,经常被阳光笼罩,雨水时不时打扰一下,空气清新湿润,这种天然环境的浸润,使人心情特别舒畅。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两国的主要城市基本都临海,清澈的海水、纯白的沙滩和周边成熟的社区,都成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每个学校条件不一、大小不同,会因地制宜开展教学和课外活动。
ACG斯爱伦学校校园建筑都比较新,有体育馆和设计绘画教室等一流教学设施,也有广阔的草地作为运动场。
斯黛拉玛瑞女子中学校园里只有一个小操场,运动空间很小。即便如此,学校充分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和公共设施,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据老师介绍,周边社区有很好的运动场所,和学校一直共建共享。
写在最后:
如果想要给澳新中小学教育贴上标签,我认为是“自主而多元、自由不散漫”。两国在起跑线上的教育,主张的起跑时间不太早,奔跑速度也不快,但对于孩子们的精神塑造予以特别的关注。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大自然中浸泡,释放独一无二的个性,寻找自己的天赋密码,没有人工的可以雕琢,没有外力的拔苗助长,孩子可以自然而然地成长为自己。
——周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