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是能够影响人、改变人的,让我们拥有济世的情怀和历史的担当,成为思想自由、视野高远、人格独立和身心健康的人。
——周成刚
秉承着上述愿望,周成刚老师的团队历时7年的时间,前后走过20个国家,40万里行程,200所世界名校,500多次访谈,只愿为每位同学带来不一样的成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周周说名校的第三十六期,一起来了解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发展历程及教育理念。
位于菩提树下大街的柏林洪堡大学,是一所具有200余年历史的德国名校,至今教学科研成绩斐然。
周成刚/摄
作为德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柏林洪堡大学的教学开放程度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著名的格林中心图书馆除了对本校学生开放之外,还慷慨地向其他学校学生和普通市民敞开大门。走进图书馆,你会瞬间被眼前所见震撼:图书馆截面设计得像一种阶梯,感觉可以在这里攀登知识的高峰。五层错落有致的自习区被书架紧密环绕,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都专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这种开放精神,是因为学校的前身柏林大学建立之初,就被其创始人威廉·冯·洪堡赋予了鼓励柏林市民终身学习的光荣使命。
一、洪堡的教育理念:知识为最终目标
柏林洪堡大学前身是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与威廉·冯·洪堡、亚历山大·冯·洪堡俩兄弟密不可分。哥哥威廉一手创立了柏林大学,是学校的奠基人;弟弟亚历山大曾任柏林大学第一任地理系主任,对于柏林大学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功不可没。
周成刚/摄
在洪堡的策划下,1810年,柏林大学宣告成立。这是一所“研究教学合一”的新型大学,成立之初共有4个传统学院,分别是法律、医学、哲学与神学。大学最初有52名教师及256位学生,其中哲学院的黑格尔、法学院的萨维尼、古典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柏克、医学院的胡费兰及农学家特尔等,一连串星光熠熠的大师的名字象征了当时各个学院的精神。
柏林大学采取讲课、讨论和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师具有很大的学术自由,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选课。同时,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科研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实践了洪堡的教育理念——“知识为最终目标”。
二、从柏林大学到洪堡大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德国领土一分为二,名闻遐迩的柏林大学也脱离不了被分开的命运。1948年,柏林大学的部分师生在柏林墙以西的美英控制区成立了柏林自由大学。次年,在柏林大学原址上的学校正式更名为柏林洪堡大学。1990年,德国统一之后,柏林洪堡大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数学系和自然科学系搬迁到柏林高科技园区,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为它的再次腾飞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它和自己的兄弟院校柏林自由大学也开展合作,共同建立了夏里特医学院。柏林洪堡大学的世界排名逐年攀升,成为德国乃至世界顶尖大学之一。在德国高校中,柏林的这两所学校是最受访问学者欢迎的高校。
周成刚/摄
走入柏林洪堡大学,可以看到因风吹雨打而饱经沧桑的古老建筑,看到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到爱因斯坦的画像,看到马克思名言墙,校园在展示着辉煌历史的同时,也激励着后来者们努力拼搏。
今天,柏林洪堡大学仍跻身于世界名校之林,并且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或可称为“怪癖”。在这里,课堂气氛很自由,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在学术上向来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教授,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如果学生们觉得教授讲课十分精彩,用掌声已经不能够表达崇拜之情,大家可以敲桌子来渲染气氛。
写在最后:
这使我想起国内每年的高考,我们都能看到名校之间展开的招生大战,特别是对状元的抢夺非常激烈,各个大学都以自己招收了多少状元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是柏林洪堡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高考状元,柏林洪堡大学招生院院长给申请者的信中写道:“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从而确保每年进入学校的都是充满活力的新生。”如果学校对于申请人的综合素质感到不太满意,“状元”身份也不能作为无往不利的“特殊令牌”。
——周成刚